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ACHIEVEMENT
LEARNING
CARRIER
ACTIVITIES
DOWNLOAD
前后董公固河堤
董公堤,是浒墅关张家桥至枫桥铁铃关前运河西岸的一条塘路,约二十里,为南北往来之要道。
这条塘路,最早是明嘉靖年间由浒墅榷关主事董子策捐资营筑的。董子策,字元正,南直隶合肥人,嘉靖戊戌年(1538)进士。明万历年间,榷关主事董汉儒重修。董汉儒,字学舒,北直隶开州人,万历己丑年(1589)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史书里称赞他“扬历中外,政绩甚著”,是一代名臣,《明史》有传。当他来浒墅关主事时,手下官吏要将收税多出来的三千两银子照老规矩来送给他个人,被他严厉斥责,拒绝接受,并将这笔钱拿出来发动当地人士一起捐助修筑从浒墅关到枫桥的二十里运河堤岸。
根据时任长洲县令江盈科的记述,工程历时三个月告竣。当时以状元身份拜阁老的申时行还为他撰写了《浒墅关修堤记》。到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因堤岸被河水冲击损毁严重,榷关主事张铨再度增修,请当时名士董其昌撰写了《浒墅关重修董公堤记》,于是,这里便开始叫作董公堤了。
清朝顺治八年(1651),巡按御史秦世祯再次对其进行修葺。到了康熙年间,因为主事官员丁忧离职,工程未能完成。雍正九年(1731),江苏巡抚尹继善提请修筑运河塘,自枫桥至望亭通湖桥,长四十里,用帑银八千二百七十六两。乾隆元年(1736),知县沈光曾补修完固。而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每逢清帝南巡,都会加固堤岸。到了嘉庆年间,苏州知府任兆炯以开河盈余,捐项重修。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赵日煦重修。道光四年 (1824),知县俞德渊重修。道光七年(1827),榷使文祥重修崇福桥至兴贤桥带石堤,并且自己写了一篇《重修石堤记》,文中讲到“浒墅崇福桥至兴贤桥,旧有石塘,行旅之往来,商船之停泊,胥攸赖焉”,还提到沿塘神祠有文昌阁、关帝庙、金龙四大王庙、火神庙、真武庙及本境土谷之神佘村庙等。
晚清民国期间,董公堤南端,又称十里枫桥塘,是当时江南大米交易的集散中心,旧有“枫桥塘上听米价”之说。清代修撰道光《浒墅关志》的本地文士凌寿祺有《董公堤诗》,对前后两位 董公的治理运河功绩赞不绝口,诗云:
虎疁南畔郡城西,遥亘晴空万丈霓。
同姓人俱传直隶,异时功合在长堤。
六桥花柳穿明镜,七里楼台映碧溪。
何似河干资利涉,往来络绎度轮蹄。
——节选自《苏州运河十景故事》文字:蔡斌
来源:苏州石湖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