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ACHIEVEMENT
LEARNING
CARRIER
ACTIVITIES
DOWNLOAD
郑费兴桑传佳话
在浒墅关的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还曾有过一个声誉卓著的学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堂),以及因兴桑办校结缘的一段传奇般的婚姻佳话——郑辟疆与费达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海上闻人史量才在上海高昌庙桂墅里创设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为公立后称江苏省女子蚕业学堂,校址移至浒墅关镇南二都六图(现兴贤村段),新校舍于1912年9月落成并招生,第一任校长为章孔昭,教员六名,均是杭州蚕学馆毕业生。1918年元月,郑辟疆出任第三任校长。
郑辟疆(1880—1969),字紫卿,原籍吴江盛泽镇,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蚕学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他去日本长崎留学,结识田中义麻、增井劳男、三浦英太郎、中相信一等蚕丝学专家,共商中国蚕丝振兴,探讨蚕丝科技普及之道,后又三度去日本考察蚕丝业。郑辟疆主持校务后,定校训为“诚、谨、勤、朴”,提倡优良的学校氛围和学风。办校还得到了当时职业教育家黄炎培的鼎力支持。郑辟疆将学校办学方针定为:启发学生的事业思想;树立技术革新的风尚与作风;以自力更生和节约的原则,充实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并向蚕丝业改进的目标迈进。
当时学校还请了费迈枢为女蚕校作校歌,季镜西谱曲,歌中唱道:宁沪苏常,淮海徐扬,膏腴壤,地理辟蚕桑。女红无害,农事无伤,实业教育此提倡。阳山之阳,我校恢张,济济兮乐育一堂。英才蔚起,成绩昭彰,振振兮名播四方。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古文明功业创西陵。意法日本,继起竞争,挽回利权谁之任!勤则能进,诚则能成,勉兮哉校训服膺。愈研而精,愈振而兴,盛矣哉日上蒸蒸。郑辟疆还先后系统编写了《蚕体解剖教科书》《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蚕体病理》《蚕种制造》《蚕丝概论》《制丝教科》等专业教材,形成了从栽桑饲蚕到改制蚕种,再到产茧缫丝的系列生产实业教育,形成了从课本教育到理论实践,到提高改良,再到推广普及的科普教育。
自办校伊始,郑辟疆一直践行着一个坚定的目标理念——“要改进我国的养蚕业,首先要从改良蚕种入手”,成效卓著。郑辟疆还深入农村作蚕业指导,在增设试验部改良品种的同时又设推广部,深入蚕户家对养蚕治桑进行技术指导,并形成多处固定基地。学校携带蚕桑丝茧、蚕种、蚕室、蚕具、丝车等标本模型及实物图表浅说等展品,深入吴江双阳、开弦弓、八都、严墓、吴溇、庙港等地做现场示范,宣传、指导与检查消毒工作;组织蚕种催青、稚蚕共育;巡回指导养蚕户、组;提倡鲜茧共售,使蚕农得到合理茧价;蚕校推广部向丝商贷款给蚕种场,以预付定款办法,保护蚕农利益;举办蚕农工读班、技训班等,帮助蚕农提高文化和养蚕操作水准。在改良蚕种的同时,还改良土丝,提升本地生丝质量,使之深受本地绸庄欢迎。
1953年秋,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设蚕桑、制丝两科,省政府仍然委派郑辟疆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校长。1958年8月学校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于秋季招收大专2个班60人。郑辟疆在浒墅关从事蚕丝教育事业与实践活动,长达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培育蚕丝技术人才、革新蚕丝技术、振兴蚕丝生产做出不朽功绩。
而出生在同里的费达生(1903—2005),作为郑辟疆坚定可靠的办学搭档和助手,参与并推动了蚕校的各项事业。尤以1924年春带队在吴江开弦弓村推广改良蚕种最受称道。费达生自14岁入蚕校,一直未婚,直到1950年与郑辟疆结成连理,并与郑一起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蚕桑教育事业,长达大半个世纪,令人敬重。
——节选自《苏州运河十景故事》文字:蔡斌 绘画:毛翰音
来源:苏州石湖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