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ACHIEVEMENT
LEARNING
CARRIER
ACTIVITIES
DOWNLOAD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学,强调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作为全新的命题,它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人文与经济互融互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它的构建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在争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者、引领者的新征程上,昆山需以人文经济学为理论坐标,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融合赋能三个层面持续发力,以人文经济发展赋能现代化新图景。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人文经济发展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仅是经济物质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人文经济学的内涵与之不谋而合。要将人文理念融入昆山城市规划建设全局。学习借鉴西安等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战略高度,将其全方位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现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相融共生。例如,参照西安大遗址保护理念,不断强化昆山“七横四纵”生态基底与历史街区的协同规划,推动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夏驾河科创走廊、花桥国际创新港等科创空间与人文场景的深度咬合,实现城市形态、乡村质态、环境生态、人文情态的同步提升。要强化人文经济发展政策支持。设立人文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夯实文化发展数字基座,做好人文经济人才引育,通过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强化人文经济发展组织保障。要积极探索江南文化区域人文经济协同发展路径。发挥江南文化区域各地方比较优势,搭建合作架构,借助文旅合作、联名文创,共建毗邻区域文化空间、水乡生态保护区等,充分激活文化要素活力,以区域协同发展带动昆山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制度保障、健全人文经济制度体系
人文经济作为新的发展范式,当前还未有专门保障其发展的制度机制。昆山在进一步推动人文经济共荣共生的过程中,可聚焦制度领域,率先探索并建立保障人文经济发展的“昆山标准”,破除阻碍人文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以制度机制加快人文要素赋能经济发展。要构建人文经济专项发展指标体系。发展指标的完善对发展人文经济至关重要,现有的发展指标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关硬指标范围内,较少将人文要素纳入系统性评价框架。要推动人文经济发展,需要将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水平、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率、文化消费满意度等进一步量化,纳入发展指标体系,重塑发展的人文导向。要构建文化资源转移转化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产权责任、破解多头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涵盖文化遗产保护、评估、定价、活化、传播、应用、交易的全链条文化资源活化转化制度,充分激发文化资源市场价值和活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人文经济的发展绝非仅对政府提出了相关要求,也需要市场、市民等主体的广泛参与和推动。要充分发挥昆山市文化产业联合会、炫生活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昆文化龙头企业、昆山杜克大学等高校、昆山顾炎武研究会等文化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市民的作用,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相协同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形成共建共治的人文经济发展生态,全方位保障推动人文经济发展。
坚持融合赋能、实现文化经济双向贯通
人文经济学强调打通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贯通渠道,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昆山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但在赋能方式、赋能力度等层面仍需加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要素同现代经济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生产力要素整合,将文化同科技、创新等经济驱动要素紧密结合,贯穿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推动现有业态发展的同时,加快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以融合思维实现“1+1>2”的效果。要塑造昆山独特的城市气质。借鉴上海打造开放之城、杭州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等城市气质塑造经验,紧扣昆山产业特色、水网优势等,全力塑造独具昆山特色的城市气质,营造开放、创新、和谐、包容、充满活力的城市人文生态,吸引优质生产要素汇聚昆山;借助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主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讲好昆山故事、展示昆山形象,持续提升昆山城市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为经济发展赋能加码。要构建“经济—文化—经济”的发展闭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化创新驱动,做好“核心产业+”“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三篇文章,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强化经济与文化的耦合协调,着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经济与文化的双向贯通,让昆山既有经济硬核实力,又饱含城市人文温度,最终走出一条具有江南特质、昆山特色的人文经济发展之路。
来源:2025年8月15日《新华日报》
作者:苏州市委党校李金海、范怡雯、李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