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ACHIEVEMENT
LEARNING
CARRIER
ACTIVITIES
DOWNLOAD
摘要:深化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构建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肩负当代使命,着力实现四个突破:一要突破初始“破题性”研究成果的局限,深入到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支点加以重点研究;二要以开放的胸怀展开对话,在全面梳理和汲取各种有益思想资源之中,突破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定位上的各种错误理解和知识藩篱,准确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三要突破单纯知识体系的封闭构建观,将提炼样本经验、知识重组和践行探索“三位一体”推进;四要突破微观视域的局限,立足于宏观视域,加深理解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先导作用。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一项知识创新伟业,需要坚守当年马克思深耕政治经济学批判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自觉;文化软实力;经济硬支撑
近年来,深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热点议题,学术界围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论断的提出背景、重要意义、学术定位、研究路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等相关内容开展了系列“破题性”研究,推出了一批概括和总结人文经济学样本城市经验的学术专著,全国上下掀起研究热潮。然而,目前的研究还仅仅是敲响了“开场锣鼓”、拉开了大幕,正剧还有待上演。这一正剧即破除西方主流经济学各种话语霸权,全面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此,我们的研究要肩负重要使命,着力实现四个突破:一要突破初始“破题性”研究成果浅尝辄止的表面理解和片面表达,深入到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支点和主要原理展开研究;二要突破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定位上的各种错误认知和偏见,更准确地把握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进而更深入地思考人文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超越和创新;三要突破单纯知识体系的封闭构建观,在提炼样本经验、实现知识重组和践行探索“三位一体”之中加以理论创新;四要突破仅仅从人文经济学微观研究视域出发的局限、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历史方位的宏观视角,重新审视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起到的先导作用和示范效应。
一、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支点与主要原理
深化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第一个使命,就是要跨越初始 “破题性”研究层次理解的局限,深入研究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问题。构建研究的重要使命包括破除西方主流经济学在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主要功能、内在规律和主要原理等关键支点存在的人文缺失弊端,进而创新确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内容、主要功能、内在规律和主要原理,将“人文回归”逻辑贯穿于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限于篇幅,这里着重阐释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主要原理的变革、创新与置换。
第一,逻辑起点的置换。任何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都遵循“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叙事逻辑,因而逻辑起点是学科体系核心要义和本质规定的全息凝聚,学科体系则是逻辑起点的理论展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同样,西方主流经济学从古典到当代全部庞大的理论体系的元素形式和逻辑起点,表现为抽象的逐利本性驱动的“理性人”。这一逻辑起点的人文缺失根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规定了经济领域中的“理性人”,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体,亦即“资本人格化”。与这一思想矛盾的是,他在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中又着力阐明人的社会本性,即富有道德情怀、 伦理规范和人文诉求的文化主体。因此,将“理性人”与“道德人”一分为二,人文要素被排斥在经济学领域之外,这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始终无法摆脱人文悖论弊端的根由。这一弊端被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史》中称为“斯密之困”或“斯密问题”,本质上就是两者断裂的人文悖论、人文缺失,当年马克思进行哲学革命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时就对这一“漠视人”的人文缺失弊端作了深刻反思与批判。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则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逻辑起点上以“社会人”和“文化人”置换抽象的“理性人”,将“人文回归”贯穿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全部篇章。
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囿于资本逻辑逐利本性和崇尚“物的现代化”导致人文缺失的历史迷思,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 的人文逻辑这一关键前提出发,人文新目标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定向功能,秉持唯物史观,以“社会人” “文化人”置换为理论新出发点,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作为建立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以“文化人”本身的全面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有机体合理分工、有序协同、全面生产和有效供给,通过将人的全面价值创造的经济活动扩展为“全面社会价值交换理性的人择原理”,并取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抽象的“理性人”假设和“物用价值论”,这就是坚守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立场、创造“人文回归”逻辑的新经济学。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经济学表达,更是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研究对象的置换。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本质规定的研究对象,新的学科诞生和知识重组集中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创新上。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将研究对象限定为片面逐利、追求最大化的抽象“理性人”及其逐利规律,人文经济学将人文与经济及其两者融合发展的人文经济形态同步纳入人文经济学研究对象中,考察两者所呈现的共生共荣的“双强”的人文经济形态,而这也成为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必备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概括苏州、杭州经验时所指出的:“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只有人文“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支撑”能够有效呈现“双强”奇迹、共同繁荣格局,才是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人文经济形态。一些传统文化积淀同样深厚的城市既没有发展好经济,也没有保护好文化,没有形成“人文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一些城市和地方虽然经济发达,但是文化缺失,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发展陷阱丛生、经济基质不稳、社会矛盾激化、发展屡遭挫折等各种问题。两者“双弱”或“一强一弱”显然都不是人文经济形态,更进一步,人文经济学不仅要将人文和经济同步纳入研究对象,更要着力考察两者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范式和双向转化的机制。人文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虽然都是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在人文经济形态中表现为“双强”,但如果双方处在彼此外在的孤立状态,没有与对方形成彼此内在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那么这也不是有机的人文经济形态,也不会发生本质关联的规律性效应。
第三,学科内容的置换。扬弃西方主流经济学为资本牟利服务的仅仅探索“物用规律”的偏狭学科内涵,人文新目标决定了人文经济学的学科规定。所谓“人文经济”就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文与经济在总体上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范式,是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人文经济形态。人文经济形态绝不限于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偏狭眼光所关注的“文旅项目”或“文化产业”,而是指由发达的人文贯通的经济所构成的人文经济整体业态。人文经济学则是关于“人文经济的学问,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内在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创新的经济学理论,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原创性表达。
第四,主要原理的置换。谱写人文经济学新理论需要原创性地概括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着力于学理化、体系化构建。研究表明,人文经济学原理可能包括人文历史底蕴前置原理、全面社会价值交换理性的人择原理、人文赋魂定向原理、全要素生产率递进规律中的人文赋能原理、人文创制和谐发展的赛道设计原理、人文创制的公则原理、人文经济新样态创制原理等。研究和阐明主要原理需要大量篇幅,这里只简释两点:第一原理即“人文历史底蕴前置原理”。西方主流经济学前置基础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非历史性,即从所谓的抽象的自然法出发,引出自由的“理性人”假设,然后再进入所谓的利益主体多元分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原则,再进入扩大再生产环节。人文经济学在解决西方主流经济学人文缺失弊端的过程中,需要深度讨论任何一种经济发展的人文历史底蕴的前置条件,强调任何经济发展都遵循人文历史底蕴的前置依赖性原理。也就是说,一种现代经济的诞生必定以一定的人文历史底蕴作为前置条件,然后才能判定这一经济发生的可能性和独特性。第二原理即“全面社会价值交换理性的人择原理”。“价值”或经济价值不能仅仅被当作是物质利益交换的价值,而是包括了全面的社会价值。理性并不仅仅停留在活劳动创造的商品之中的价值部分,而是在全面社会价值交换之中。人文经济学要破除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人文缺失和人文悖论,就是要重新设计全面社会价值交换理性中的人择原理。全面社会价值交换理性的新价值论和人择原理,将是一切人文经济学原理的重要发端。可见,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只有充分而科学地阐明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提纲挈领地布展理论创新的全局。
二、开放与对话:在全面梳理和汲取有益思想资源中准确把握理论定位与本质内涵
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决不能满足于理论逻辑的自我创造,而是要以开放之姿广泛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相关思想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在多元坐标系和参照系的对话比较之中进一步准确作出理论定位。因此,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学理化体系化构建需要肩负的第二个使命,就是要以开放的胸襟展开与各种相关思想资源的对话,同时破除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以及国内学界在初始“破题性”研究中对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解上的种种偏颇,准确把握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定位和本质内涵。
探索人文经济学也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开放的精神放眼世界,积极汲取各国人文经济学探索的合理实践与思想资源为我所用,是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路径。同时,我们需要破除和扬弃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对人文经济学理解的偏失,准确把握其理论定位。为了解决“斯密之困”,同时反映20世纪以来兴起的以“文化工业”作为“资本创新逻辑”新兴支柱产业的客观发展趋势,西方非主流经济学虽也提出和主张“人文经济学”(Humanomics),却是在种种思维偏失规定的基础上加以阐释。一是指文化产业经济学。与物质领域的产业经济学相比,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崇尚的人文经济学只是涉及文化产业分支领域,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本获利本性的“理性人”宰制。二是指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抽象数理语言表达方式改为大众能懂的自然语言,即“大众化”或“大众话”。这一意义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质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甜言蜜语”意义上的“修辞学”,这一点麦克洛斯基在其《糟糕的经济学》一书中已有指认。三是指抽象的人本主义经济学。虽然这一指认也提出经济学要“以人为本”,并且反思和批评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漠视人”的弊端,但这一理解的前提仍是保留“理性人”假设,只是在经济学的实践中加以“亲民化”的道德修正。例如,弗农·史密斯(Vernon Smith)和巴特·威尔逊(Bart Wilson)在《人文经济学:21世纪道德情操与国家财富》一书中指出,为了摆脱和超越自私自利的效用最大化(Max-U),要从人的行为预测解释出发,探索人们在行为选择中如何从效用最大化本身通向行为选择的背景和意义考量,进而走向人文经济学。在这个意义上,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主张的“人文经济学”是在不否弃资本逻辑和“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对人文缺失后果的修正方案,只是一种“自觉的资本主义”的理论修正和道德表达,其中虽然有若干合理思想可以汲取,但在总体上无法根本解决人文缺失的弊端。
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体系,也要在超越初始“破题性”研究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各种理解之中不断深化,力求准确地把握其本质内涵。创新阐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核心要义,需要遵循由表及里的五个层次的阐释原则,相应超越不够准确、不够全面的五种理解。一是强调“人文经济”的原初含义是对“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一呈现“双强”共在性的现实表达。人文经济学将人文与经济“双强”共生共荣的人文经济形态列为研究对象,为此,要破除仅仅将人文经济学视为单一“文化强”或者“经济强”的理解偏颇。人文经济学研究把握的人文经济形态绝不是单一文化或经济要素的产物,而是强调“双强”共在性。二是破除传统学科将“人文”要素与“经济”要素视为“两个平行世界”的观念,以及“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支撑”、“文化强”与“经济强”二元分裂,指明“双强”之间并非各自孤立,也不仅仅处于唯物史观原初关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呈现出“融合共生、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关系,创造了人文经济形态——一种代表着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发展新范式。三是颠覆静态化理解“人文经济形态”的观点,强调人文经济学更深刻地揭示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动态性,根基在于 “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双向转化机制,良好的人文经济形态依赖“人文”与“经济”双向转化机制具有强盛的活力。四是颠覆人文要素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动能的传统观念,着力把握“人文”要素如何铸魂、赋能经济的机理,考察“文化软实力”如何转化为“经济硬支撑”的全过程,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要素生产率主导要素演化规律。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在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条件下实现的额外生产效率,主要来自要素质量提升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在其他投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资源、管理、资本、科技创新、人文等都可能成为促使资源配置优化的主导要素。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驱动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所有不同,总体上经历了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科技创新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四个阶段的依次更迭,分别对应了第一产业(资源业主导)、第二产业(制造业主导)、第三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业主导)和第四产业(人文智慧主导)。人文经济学强调把握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关系,关注如何让人文底蕴支撑经济、人文要素浸润经济人文价值引领经济、人文规则保障经济。五是破除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张的“物的现代化”观念的“人文缺失”弊端,强调人文经济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文经济学强调现代化人文经济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一切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的原则。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和合经济学思想。和合经济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墨法各家各派共同主张的古典人文经济思想,更是各地儒商在操持“经世济民”大业中,以“义在利先”“义利并举”“和实生物”“和气生财”的优秀经商理念在“茫茫九派流中国”的商战大地上取得辉煌历史成就的秘密所在。全面梳理和合经济学的思想脉络,不仅能够打破以往局限于“言不及利”的所谓文化史、思想史研究的知识藩篱,还有利于将儒商实践由“行”升“知”、由“术”入“道”,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文化自信梳理自己的文化基因拓展新的根脉线索和论域空间,同时开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和合经济学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且不断演化发展,充满了中国智慧和文化底蕴,可以为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提供本土文化根脉和基因,但决不能不加反思地直接将其看作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而是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洗礼” 。
在理论定位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不仅要超越具有“人文缺失” 痼疾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知识藩篱,还要梳理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关系,因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不能背弃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追求的“人的类本质的复归”,到《资本论》对现实人在超越资本逻辑宰制之后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憧憬,再到人类学意义上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都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出场提供了指导原则。但是“人文回归”的经济学理论依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新创新和创造。也就是说,新时代人文经济学需要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原则出发,赓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想魂脉,但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加以超越,形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跃迁形态。换言之,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源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解答方式不等于政治经济学。无论仅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出发,还是从“政治”和“经济”(国家与市民社会) 二元关系出发研究经济社会形态,都不足以阐明人文与经济“双强”重组构成的人文经济形态的本质内涵。同样,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秉承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基本原理,但是还要创新探讨人文与经济平行互利、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而且更要进一步探索人文要素如何铸魂、赋能经济发展,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从而在经济、新市民社会和国家三元结构中重构唯物史观的理论场域,不能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加分析地、教条地简单套用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阐释。因此,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必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大议题。
三、样本经验、知识重组与践行探索:理论创新“三位一体”的方法论自觉
时代是创新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国经验、反映和表达中国道路本质要求的原创性理论概括。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肩负的第三个重要使命就是在样本经验总结、学科知识重组和推动践行探索“三位一体”互动共进的方法论自觉中加以有序推进。
样本经验就是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学历史创造的成果积淀,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现实依据和中国根基。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深入思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的经济何以成功?”这一问题,为此重点关注“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在推动浙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浙江人既“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和商业契机”又“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因而是既具有独特浙江风格和魅力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并且在《之江新语》的多篇文献中以“文化经济”作为主题,多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称赞苏州样本的人文经济就是一扇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得很好的“双面绣”。一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经济历史根基。苏州之所以能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是因为宋朝以来,苏州就率先发起了向内生型现代化的五次冲击,展现了一条人文经济的千年发展之路,具有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沧桑历史和丰富经验。二是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从横贯苏州古城东西的主干道干将路向西向东望去,苏州正是以2500年古城优雅的园林艺术布展工业园区的现代版图,以“双面绣”的绝活实现着东西方的对接。三是彰显人文发展的新目标。人文为满足百姓追求美好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求和现代化生活需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资源。从古老园林艺术享受到“最江南”的大运河文化氛围再到免费开放的苏州博物馆等,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以人文科教的丰富资源打造以文化人、“人才强市”的巨大优势。四是人文赋能经济发展,以文兴业,以文兴城,强化人文新动能。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赋能经济发展,以价值引导经济,以“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双向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仅要完整、准确地提炼和概括样本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的传统经验,更要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新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客观检验,将新实践及时升华为新理论。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正在全面开花,例如一项以“文旅项目”冠名的城市群众性足球赛事——“苏超”火爆“出圈”,成为网红打卡项目和热搜头条,这实质上就是一场江苏践行人文经济学的“文旅大戏”,“ 赛事+旅游”让民众狂欢,八轮总观众人数超过110万人,场均3.04万人,创下总营收超500亿元、轮均超63亿元的奇迹,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实践表明,人文经济与新质生产力一样,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和关键支点。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变成厚实的“经济硬支撑”的多元路径探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范本。南京秦淮区践行人文经济学的特色,着力将深厚的人文底蕴创新转化为现代的人文经济形态。作为古都金陵的起源地、 南京文化的摇篮,秦淮区推动建设文旅结合的创新娱乐业态,积极布局产业数字化,在新街口、夫子庙等地设立各类VR体验馆、VR展览馆,让市民和游客体验科技与生活的融合,使“古秦淮”变身潮秦淮”,展现了“特而精、最南京”的风采,开拓了一条以文兴业之路。以人文赋能经济之道则看无锡,其滨湖区将轧钢厂旧址改造成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华莱坞”),大力发展以数字影视为龙头的数字文化产业,开创了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数字影视产业园区,厚文之“道”与精工之“技”相融共生,为人们带来别样的人文经济实践启迪。扬州遵循“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总体思路,守住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色,成为著名的世界宜居城市、 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展现了人文经济学目标追求的新典范。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汲取样本底蕴,践行经验升华为理论创新,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才是民族原创,才是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创新理论。
来源:2025年第5期《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任平,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