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苏州市作为全国首轮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苏州“勾画现代化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的殷殷嘱托,锚定“苏城善治”目标,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全力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为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增添了善治之城的祥和景色。
统筹市域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大局
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以来,苏州第一时间响应、最高标准定位、最快速度推进,将市域社会治理融入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大局,把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作为苏州现代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市域统筹,全力推动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苏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和《苏州市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了党建引领凝心、风险防范安心、矛盾化解顺心、公共服务舒心、网格治理聚心、心理健康暖心、社会参与同心、科技赋能慧心“八心工程”40+项目任务清单,明确了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的总体部署、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具体项目、完成时限和相关责任。二是明确阶段目标。苏州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分三步走,即到2022年末,率先全面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群众更满意的平安苏州,探索形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苏州模式”;到“十四五”末,率先全面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苏州经验”;到2035年,率先全面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展示共建共治共享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苏州形象”。三是超前开展研究。组织编写苏州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创新案例集,总结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实践发展;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企业轻微犯罪采取容错机制,塑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的法治环境。
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体系
苏州把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放在“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发展战略中综合考量,持续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机制,确保社会治理一体化与特色化、传承性与创新性、有序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一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基层党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构建“一核两化、三方共建、四级联动”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在全市建成5100多个“海棠花红”先锋阵地;开发建设“苏州智慧党建信息平台”。二是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全域推广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建成市级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和下辖10个区县网格化联动中心,实现县级市(区)联动中心、镇(街道)联动分中心、村(社区)联动工作站全覆盖。全市共划分网格1万余个,配备专职网格员1.2万余名、兼职网格员3.3万余名。三是矛盾纠纷预警化解机制。在全省率先健全完善全域县级市(区)、镇(街道)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整合22家条线部门资源,采取常驻、轮驻、邀驻方式,对社会矛盾纠纷及群众来访诉求实行集中受理、一站式服务。四是信用信息互通互享机制。加快在全市范围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托市信息中心政务外网,建成覆盖市区(县)两级、十个板块的“一网两库一平台”信用信息系统,并推出针对不同行业专题的应用,涵盖招标投标、环保、交通等领域。五是“1+5+N”疫情防控机制。面对“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保供上海”三线作战,苏州创造了积极应对疫情的“1+5+N”防控机制。市大数据管理局通过政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推动全员“应检尽检”。突出“苏周到”服务能力,及时推出核酸检测采样记录查询、结果查询,并开通健康码申领等数字抗疫服务功能。
着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
苏州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以“防风险、守底线”为切入点,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为着力点,探索形成了一批亮点品牌和特色项目。在规范重大决策程序方面,健全完善党委政府依法依规决策程序,形成以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管理为核心,以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为基础,以决策预公开、档案管理、合法性审查和决策后评估等为重点的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对于违反程序及决策失误的主管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在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方面,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六星科技·纵横警务”实战应用体系,最大限度地以机器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开展新一轮升级版技防城建设,汇聚公安、交通、住建、教育、卫生、应急、环保等部门监控视频资源,全面提升平台数据接入、储存、共享、安全维护能力。在深化公共安全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责任体系,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组织开展“331”整治火灾隐患专项行动,实现火灾起数、亡人事故数连续大幅下降。在优化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动态发放全覆盖,持证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充分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和市民化待遇。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新市民服务中心,高位统筹、高效解决新市民融入发展问题。在夯实基层基础建设方面,在全省率先构建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和实践体系,探索开展全科社工、智慧社区、协商共治、跨界合作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等“五项改革”试点,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入选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在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方面,持续开展“关爱民生法治行”活动,不断加强对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的长效动态管理。
科技赋能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能模式
苏州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广泛开展科技赋能活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一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综合研判调度。精准推进政法智能化深度应用,在综治中心基础上建设市县镇三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实现对各类事件的实时监测、分流处置、跟踪问效。开发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将市域社会治理相关数据实时汇聚,社会治理要素一图展示,平安工作质态一屏分析,形成“数据融合、研判分析、指导考核、反哺服务、智慧视窗”的功能定位。二是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精准融合滴灌。扎实推进市县镇村和网格五级综治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一网统管”。建设市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市社会治理纵向数据贯通、精准滴灌支撑基层、服务社会,横向数据集成、共享互联、互惠互利。开发“苏城网格通”“苏城管理通”两个APP,统一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人员手机终端。三是政法跨部门业务大数据平台及时交互监督。深度建设政法跨部门业务大数据平台、扫黑除恶大数据平台等政法智能化平台,探索开发执法监督平台,以智能化、标签化手段为抓手,落实推进“发现得了、判断得准、处理得当、常治长效”的建设要求,努力实现执法监督工作向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拓展。四是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全域感知防范。推进以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为主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情报主导下的“动态防+技术防+意识防”多维防控,打造城乡统筹、全市域覆盖的治安防控格局。五是智能化基础设施动态联网警示。加快推进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设施智能、服务便捷、管理精细、环境宜居的智慧小区,如常熟市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打造小区人员管理、垃圾分类人工智能纠察、高空抛物瞭望等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
(本文系2022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决策咨询类)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J2022LX012)
(来源:“新华日报”“智观”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