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12月15日,省社科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苏南区域专场在苏州举行。会上,专家们围绕“服务国家战略 推进江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本次专场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共同主办,苏州市社科联、南京市社科联、无锡市社科联、常州市社科联、镇江市社科联联办,苏州市委宣传部和苏州市社科联承办,苏州城市学院和文正智库协办。
开幕式上,江苏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徐之顺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作为实体经济大省,江苏一直高度重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苏南区域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有实力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如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推进江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江苏社科理论界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唐晓东说,苏南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先行军排头兵,在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有基础也有必要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让中国式现代化在苏南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作为苏南区域的重要成员,苏州将奋力做好“外联”“内聚”文章,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动各项国家战略和省委部署在苏州落地落实。
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说,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发展的使命任务。苏州城市学院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引育,智库平台打造、理论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学校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社科工作中,加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强化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化水平,形成一批紧密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在专家主旨报告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干春晖教授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和沪苏同城化给苏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为苏南区域城市寻找准确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他说,上海大都市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而是以上海为核心、以周边地域邻近性为基础、功能紧密关联为关键、地理文化认同感为纽带,兼顾行政治理空间完整性构成的“1+8”多中心城市区域,将有助于打造竞争合作发展的多中心功能圈。如苏州作为“邻沪城市”的“排头兵”将会深度嵌入上海大都市圈,在产业定位、资源配套,政策扶持、交通对接等多方面形成增量优势,理应把握机遇,以产业协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主攻方向,推动人口、经济、创新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打造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新高地和增长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陈雯深入剖析了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产业分工、人口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引发的思考,为苏南新型城镇化带来启发。陈雯认为,新型城镇化当前面临着农村人口进城步伐逐渐减缓、城市资源集聚不均衡等瓶颈,并从推动城市化从外延向内涵转变,妥善解决非户籍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加强大中小城市的精明专业化分工,更加合理的布局产业;做好空间承接的积极而弹性的应对,在存量空间提质增效;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李程骅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上海都市圈建设背景下环太湖科创带如何建设进行了思考。李程骅提出,苏浙400多公里的环太湖公路,为整体打造科创湖区提供了硬件联通的基础,而轨道交通建设再布局已提上日程,使得环太湖科创圈具备了自然地理向经济地理过渡的可能,协力对接上海,建设世界级创新湖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他建议,应加强环太湖科创圈顶层设计,从省级层面建立联合规划统筹机制,推动苏锡常联手打造国家级的科创平台与科技集群,共建由企业主导的新形态研发主体,并打造对接上海虹桥国际商务区的国际标准化企业服务体系,整体提升苏锡常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水准与服务能级,从而构筑最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自贸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二级研究员,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特聘研究员丁宏分析了苏州城乡一体化的优势与经验,并从六个方面就新形势下推动苏州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本次专场共评出获奖论文51篇,其中一等奖15篇、二等奖36篇。活动现场进行了颁奖,在学术交流环节,苏南五市的论文获奖代表做了研讨交流。
(来源:“交汇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