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戳视频!
本期社科专家看一线精彩花絮分享↓↓↓
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是“南方夫子”“江南儒学之祖”言子的故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秉持“以人为本、人文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的理念,为城市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们来到常熟,常能感受到古城“微更新”展现的韵味;走进独领创意设计潮流的“艺术鸭”,欣赏到琳琅满目的各类作品;闲逛琴湖溪里,看到的是自然风光与现代商圈的完美结合……常熟变得更宜居,更具“时尚范”,充分展现了人文与山水的融合之美。
常熟如何以文化创意赋能文化产业?近日,“社科专家走基层”专门邀请多位专家,深入常熟进行调研,现场了解到,该市依托丰厚的人文经济资源禀赋,传承常熟文脉,全面创优服务,激发文化产业发展,致力于“江南文化”赋能“江南福地”。同时,围绕调研主题进行座谈交流,一起为常熟推进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古城更新:见文又见景,激发产业融合活力
常熟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江苏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市。近年来,常熟的古城更新令人关注,古城保护范围约为2.44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4处历史文化街区(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南门坛上)、7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以及74处历史建筑。
古城更新的活态保护如何更有活力?调研组专家来到虞山街道的琴川河 一带,古朴整洁的街道,干净的小河,街边的漫游驿站,呈现了古韵与现代融合的气息。据介绍,常熟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坚持文化记忆与城市活力共生。虞山街道作为常熟古城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承载板块,将古城更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突出“见文又见景、产业大融合”,努力实现文化传承、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并进。
创意赋能产业:助力规模与品牌“齐飞”
常熟文化资源丰富,在全国县级城市中位列第一方阵,丰沃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城市空间格局,为常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早在2012年起,常熟就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设立扶持资金,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构建常熟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创意变成产品仅需24个小时”,艺术鸭数字文创智造产业园已走到了文创产业的前列,专家们在这里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在展陈区域看到了一件件创意产品,感受到了花边技艺、苏州刺绣、雕绣技法等工艺产品的魅力。企业规模大、产业链全、创意实力强,企业的特色优势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常熟的文化产业正呈现蓬勃活力。2024年,该市在库文化企业138家,比上年末新增22家;实现营收344.5亿元,同比增长8.7%。从产业结构来看,文化核心领域企业数量共50家,占规上总数的36.2%;核心类企业营收为24.9亿元,占比仅为7.2%。目前,常熟紧抓数字经济的风口,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集聚作用,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产业链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新路径。
打造文旅新业态:政策支持带动新消费
琴湖溪里花园城作为常熟城市会客厅的核心区域,是琴湖片区备受瞩目的载体项目,琴湖四周的活动丰富,一些新业态颇受市场欢迎。
调研组专家来到立航水上运动中心,详细了解琴湖水上项目的影响力。据介绍,琴川街道为进一步激发商圈活力,从千年风雅的国风市集到传承浓浓的乡愁,从不时不食的江南美食到充满文艺情调的演艺活动,依托多元夜间消费新模式、新场景、新产品,打造了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消费地标、网红打卡地等目的地,为更高品质的江南福地增添新亮点。
近年来,琴川街道以“文体赋能旅游、旅游传播文化、融合提升能级”为发展理念,围绕“四季琴川”“品质琴川”“阅见琴川”等主题,做精特色赛事和体验项目,打造主客共享共融、文商体旅深度融合的琴川特色IP,达到优势互补、互为引流、促进消费的目的。2025年,琴川街道将继续紧扣文商体旅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整合资源,以文化为底、风景为脉、赛事为引、服务为形,用“新玩法”推动“新浪潮”,展现四季琴川“新魅力”。
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为此,常熟出台了一批新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在内的许多政策文件,都将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结合常熟市级发展规划,出台了《常熟市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常熟市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常熟市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6)》等政策文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产业。同时丰富供给,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常熟坚持产业创新+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打造空间形态“美”、内容质地“好”、经济活力“强”、服务效能“高”的人文经济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座谈会上,常熟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调研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常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拓宽新路径 激发文创产业发展活力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广告系主任、教授 胡明宇
常熟以创意来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一要深化“微短剧+文旅”产业联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新标杆。内容与场景深度融合。依托虞山街道已落地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将常熟的自然景观(虞山、尚湖)、历史街区(方塔商圈)、非遗文化(花边、戏曲)等元素融入剧本创作,形成“一剧一景”的互动模式。
二要构建数字文创生态圈,推动“文化+科技+电商”协同创新。首先,直播电商与文创IP双向赋能。以1953科技文创园和三只羊直播基地为平台,推动本地文创产品(如“物语常熟”系列)的直播销售,同时反向孵化基于电商数据的IP开发。其次,推进数字化文化资产库建设。
三要强化“江南文化”IP体系化开发,打造全球辨识度。首先,加强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深挖“琴川”“虞山画派”等历史资源,结合年轻化表达设计城市IP形象。推进国际传播与在地化融合。其次,借助世界联合学院(UWC)的国际化资源,策划“江南文化国际创意周”,吸引全球设计师参与常熟主题创作。
四要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创社区共生,激活“产城人文”新空间。要推进工业遗产的创意再生。借鉴江南·绣衣厂文化创意园模式,将老厂房、粮仓等改造为复合型文创社区,引入艺术工作室、共享办公空间、文化市集等业态,打造“历史记忆+青年创客+消费场景”融合的活力片区。
厚植文化底蕴 赋能“江南福地”
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姜春磊
凭借独特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常熟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誉。近年来,常熟围绕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实践,取得了城市更新的新成效。未来,如何厚植文化底蕴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可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资源整合,实现文化场所的功能叠加。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市容环境的提档升级,更涉及城市文化品质的重塑与升级。要打破单一功能定位,通过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地打造文化空间和文化场所,最终以点带面、连线成片。
立足特色,促进文化IP的活力激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就是守护了城市的文脉和生命力。古巷肌理、古建老宅、文化业态、本土风情,都是常熟城市特色和精神风貌的展现。要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原创文化IP。
创新融合,助力宣传推广的提质增效。宣传推广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的重要举措。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配套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
探路工业旅游 打造人文经济学“县域样本”
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助理教授 王雪纯
根据《2023-2028年中国工业旅游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球工业旅游占旅游总产值的10%到15%,我国市场占有率不足5%。这既昭示着我国在工业价值转化领域存在极大市场潜力,也暴露出三大结构性矛盾:产业协同的机制性梗阻、产品创新的系统性迟滞、品牌建设的生态化缺失。映射到常熟本地,其产业协同的机制性梗阻表现在区域内的工业旅游点缺乏统一规划,未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模式;产品创新的系统性迟滞表现在现有工业旅游模式缺乏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的体验项目,对年轻游客吸引力有限;其品牌建设的生态化缺失表现在宣传渠道单一、缺乏系统策划和营销活动,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够充分,因而导致市场认知度较低。
针对以上挑战和机遇,提出以下可落地的行动建议。包括梳理并盘活本市运营中和培育中的工业旅游点,为后期协同区域工业旅游发展奠定基础;注重传统文旅资源(如沙家浜景区)与工业旅游的互补作用,依托经典旅游项目,融合工业旅游线路;推广“工业+N”复合开发模式,鼓励企业开拓生产体验、定制服务、场景消费等新业态;打造分层产品体系,构建专业研学、大众体验、高端定制等产多级产品矩阵,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开发工业STEM游学路线;建设数字传播矩阵,与头部MCN机构合作孵化工业旅游达人,开发工业旅游数字藏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营销。
推进非遗文化与数智制造创新融合
苏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科研人员 岳慧玲
艺术鸭以非遗技艺为核心,通过电商运营、多平台营销及文化体验活动,成功将常熟花边打造为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时尚的爆款文创产品。其销售数据与品牌影响力,均体现了其在非遗商业化领域的标杆地位。
非遗与电商的深度融合。艺术鸭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模式,打破非遗产品的传统销售边界。同时,DIY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参与制作过程,利用“体验经济”增强用户黏性。2025年春节期间,艺术鸭与西西弗书店等合作,销售额突破100万元,单场直播订单量达数千笔。艺术鸭智创中心吸引了近3万人次游客,结合非遗研学活动(如沙家浜培训中心合作),增强消费者对常熟花边的文化体验,间接促进销售转化。
“数智”制造提升附加值。艺术鸭通过知识产权和产业园+产业链模式,在互联网数智制造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截至2023年底,艺术鸭累计申请专利、商标及软著等知识产权超100项,美术作品著作权近5000件。产品设计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年轻消费者偏好,例如将数码印花与传统手钩工艺结合,推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
深耕城市纵深 拓展消费场景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沈文乾
城市更新盘活老城生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常熟秉持城以文兴与以文润城相融促进,历史底蕴丰厚,形成了点多线长面宽的“一镇一品”人文经济特色亮点。近年来,城市更新不断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理更新、城市自主更新盘活了现有空间,提升现有价值。在虞山街道古城改造点,沿河而建的漫游驿站与古运河古今碰撞、交织共存,这些改造贯彻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延续了常熟的悠久文脉,又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慢生活场景价值。
产业融合汇集经济活力,培植优势时尚经济。常熟拥有服装特色产业带、电商发展生态圈、产业发展配套链优势,在产业园中推动产业链相关部门聚合协同发展,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拉近生产链条空间距离,优化成本,提振效率。在艺术鸭数字文创智造产业园,文创设计、新媒体推广、智能生产、互联网营销以及物流供应集成在同一园区中,形成完整的多场景生产供应链条,在24小时内快速响应电商订单定制发货,适应多样化场景消费需求,抢占时尚经济快消高地。
新兴业态创制消费机遇,文体协同开拓消费场景。常熟将文旅赋能作为拉动文化消费的催化剂,挖掘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完备城市旅游载体,把常熟打造成为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江南福地”。琴湖溪里商业中心依托琴湖优质的水域资源,引进了赛艇、桨板等青年群体喜爱的新兴体育商业业态,培育“水上运动+滨水商业+景观休闲”三位一体的复合商业空间,打造“蓝色运动美城”品牌,以文体旅游撬动全日全时消费活力。
来源: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