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把古城保护好、利用好,使苏州传统历史文脉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传之后世,这是苏州保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昨天的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表示,苏州将在古建筑、古民居保护方面进一步做出研究探索,既要保护江南水乡风貌,又要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在保护中扩大利用,以利用推动保护,使保护和利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苏州的古民居保护做得很到位”,在昨天的论坛上,古民居专家们作出这样的评价。作为我国最早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目前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座,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昆曲和古琴艺术被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根据市文物局统计,目前苏州的古民居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控保建筑中的170多处古民居,一类是市区列入保护范围的33.8万平方米的其他古民居,还有100万平方米古民居具有一定历史价值但尚未列入保护。
在古城古民居保护中,苏州总结了以往旧城改造的经验和教训,并吸纳了其他城市的经验,提出了“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加快了法制建设,研究制订了《城市若干强制性内容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规,率先实施了城市紫线管理,把古城保护、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之中。把平江、山塘、拙政园、怡园、阊门五个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并谨慎开展古民居较为集中的平江、山塘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为古城核心区的重点保护和合理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州还积极挖掘和展示古城历史文化内涵,鼓励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对破旧危房加以更新,恢复其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可能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政协委员通过提案、建议案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不少很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对古城、古街区、古民居保护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王荣在致辞中表示,下一步苏州设想在古建筑、古民居保护方面进一步做出探索:一是要研究和制定多渠道保护古建筑、古民居的政策措施,探索走既是市场化运作,又能加强管理的新路子,从而调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二是我市的古城保护立法工作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坚持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并重,树立全社会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古城保护的法规;三是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古民居有效利用的方法,既要保护江南水乡风貌,又要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切实保护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保护中扩大利用,以利用推动保护,使保护和利用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论坛开始前,王荣会见了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苏州市吴都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以及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谢辰生等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王荣说,此次论坛在苏州举行,体现了各位专家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对苏州古城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希望这次论坛对苏州的古民居保护和利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推动我市的古城保护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加昨天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的代表、专家共100多人,大家就各地对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经验进行了交流,探讨了传统建筑的学术理论,寻求民族建筑发展的方向。市领导冯瑞渡、朱永新、朱建胜、吴砚池出席了昨天的论坛。
(skl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