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课题名称:“十三五”江苏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沈坤荣 南京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主要参加人:滕永乐
【内容提要】近年来,江苏经济增长存在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缺乏、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单一、微观市场主体创造性不足、科技体制行政化特征明显等制约因素。加快提升江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一要确立绿色低碳发展新观念,把新常态作为谋划部署经济工作的前提;二要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在重大改革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三要推动产业结构走向优化,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减法;四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五要打造政府主导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要素有序流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配合转型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的召开,省社科联组织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形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近期将陆续上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要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求江苏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通过改革开放率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打造发展新动能。江苏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成为谋划和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前提,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成为江苏经济新常态下的核心任务。
一、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内涵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形态的跳跃;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切换。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适应新常态,提质增效是核心。
1.从增长动力看,提质增效意味着动力转换。一是需求拉动出现新变化。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逐渐成为主流,对产品质量安全和创新供给的要求更高,市场竞争必须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投资需求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外部需求总体疲弱,国内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二是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三是资源配置动力内生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不仅来自资源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转移,更多来自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2.从经济结构看,提质增效意味着结构优化。一是产业组织出现新特征。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的新特征。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农村资源进一步市场化,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程度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三是区域统筹发展的协调性增强。随着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得以优化,区域间协同发展趋势日渐明显。
3.从发展的可持续性看,提质增效意味着包容性发展。一是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在产业内部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企业,经济整体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逐步减少,实现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三是增长的包容性不断增强。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居民收入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能够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有效化解各类风险。经济增速下调暴露出的各类风险,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子银行等,能够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既减轻一次性风险冲击力度,又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威胁。
4.从制度环境看,提质增效需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体系。二是政府宏观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在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有针对性的调控,形成“尽可能市场、必要时政府”的经济治理模式。三是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关系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
二、江苏经济提质增效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江苏致力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在体制上大力推进改革的深化,在结构上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在发展方式上积极转型等。但总体上任务艰巨,经济增长提质增效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可持续协调发展理念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接近中高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但发展理念滞后于改革的现实需求。在一些地区,抓投资、上项目、扩出口成为常态,经济效率效益、生态环境、创新驱动、体制改革常被置于服从与服务地位,在转型背景下实现的追赶,付出了高污染、高耗能以及牺牲居民福利的代价。同时,由于缺乏协调理念,在实施沿江沿海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部分地方采取一些短期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2.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单一。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过于单一,单纯投入驱动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全面、不可持续。从生产资源的产业配置看,一方面,江苏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存在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占用大量生产资源,集聚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养老、医疗、教育等行业社会力量进入不足、竞争不充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错位。
3.微观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不足。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政府“有形之手”主导资源配置,市场价格被扭曲,地方政府主导市场投融资,行政性垄断妨碍公平竞争,影响微观主体的合理预期,使其产生政策依赖。江苏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其发展路径依赖和政策依赖仍相当严重,主营业务利润明显低于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局面还未打破。国有企业在获得贷款、土地、商业机会、税费减免等方面通常具有优势,对成本、价格敏感不够,尚未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粗放、“家族式”治理、行为短期化等突出问题。
4.科技体制行政化特征明显。一是科技资源配置行政化。科研机构在省市两级按行政体系设置,立项管理和成果评价一般采取行政化的办法,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未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未能根本解决。二是科技市场发育不健全。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上还不尽如人意,缺乏像华为、阿里巴巴那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三是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待改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科技人才评价机制行政化,大学专业设置仍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难以充分反映市场需求,创新驱动缺乏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支撑。
三、加快提升江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江苏经济要赢得新的战略机遇,就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总要求,确立发展新思路,以深化改革为关键,以创新驱动为中心环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切实加快提升增长质量和效益。
1.确立绿色低碳发展新观念,真正把新常态作为谋划部署经济工作的前提。一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二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能力,逐步调高保障标准,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据我省低收入人口分布的情况,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行“点穴式”的精准扶贫。三是树立以增长促发展、以发展促增长的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完善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实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考核制度,严守生态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
2.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真正在重大改革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市场经济原则,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简政放权,加强政府在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二是紧扣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落脚点,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国企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要落实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谋划好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细化、务实管用、有江苏特点的改革方案。
3.推动产业结构走向优化,真正做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减法。一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拉动作用。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为突破口,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保证有限的政府投资投向棚户区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社会资源按照产业发展方向有效流动,实现产业结构从失衡走向优化,构筑起经济新常态的产业根基。四是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加大重大项目、重要载体向苏北、苏中地区布局的密度。建立南北合作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四项转移”,拓宽合作领域。
4.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一是加快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促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深化教育培训改革,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三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课题制”包打天下的局面,分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赋予科研单位更多的研究自主权。
5.打造政府主导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要素有序流动,真正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加强政府推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型作用,全力打造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型外经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二是完善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重点围绕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三个国际化”提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积极探索改革外商投资模式、外经贸体制、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三是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契机,加大政策拓展力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