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NTRODUCTION
NEWS
RESEARCH
POPULARIZATION
DECISION MAKING
LEARNING
AWARDS
ACTIVITIES
DOWNLOAD
在今年7月的第八届江苏书展上,由市社科联联合古吴轩出版社策划出版的《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举行首发式,这是一套由300多万文字和3000多张图片构成的全面展示苏州文化的大型社科普及类丛书。近年来,市社科联不仅在加强理论学习研究工作和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上统筹推动,同时,高质量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创新普及活动载体,提高公民人文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影响力、扩大惠及面上取得新突破。
线上线下互动
10场“社科专家说” 学深悟透新精神新思想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馆、姑苏区非遗展示馆、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展示中心、姑苏区沧浪街道道前社区、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今年6月至10月,市社科联的“社科专家说”活动带领普通市民走进5处苏州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场景,分别对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改革开放”“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五个主题,边阅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边听社科专家的相关专题讲座。
除了粉丝自发报名参与活动之外,市社科联还为未能到场的广大市民提供了线上“大餐”,每场活动都由苏报引力播App 进行全程图文直播,5场讲座的总阅读量突破百万。“希望这样的活动一直办下去,非常精彩,收获良多”,“社科专家说”粉丝在2018年度最后一场讲座结束后纷纷表示。
从2017年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到2018年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场“社科专家说”讲座让更多普通市民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学习的覆盖面更广,渗透性更强,推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
为苏州发展共谋良策
构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
12月10日,2018“对话苏州”活动举行,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对话高质量发展——思想再解放 改革再出发”主题,多位知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发展成功经验,谋划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创新路径及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思路举措。
据了解,“对话苏州”活动是市社科联会同苏州大学举办的高端决策咨询活动,截至今年已连续举办五届。前四届先后围绕“法治苏州”“共谋苏州十三五”“聚力创新——苏州如何引领?”“新时代·新思想·新征程——苏州如何创新、探索与引领?”等主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市领导对话交流,为苏州发展共谋良策。“对话苏州”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苏州构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的生动图景。
高校智库是地方新型智库体系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市社科联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推动在苏高校打造“一校一品”智库建设格局。发挥地方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以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推动地方高校成立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校级智库,形成涵盖“一家主体智库、一个核心团队、一项高端活动、一批优质成果”的高校智库发展模式,建成地方高校智库集群。
市社科联先后指导苏州大学成立“东吴智库”、苏州科技大学成立“城市发展智库”、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西浦智库”、常熟理工学院成立“琴川智库”、苏州市职业大学成立“苏州石湖智库”。
打造“知苏达理”品牌
“师说”线上视频播放量超750万
2017年6月,首场“知苏达理·师说”在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开讲,特邀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来苏,围绕苏州与故宫的双城故事面对苏州市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分享。会场座无虚席,腾讯大苏网全程视频直播,全国实时观看人数超过160万!
“它不仅仅是一场演讲,更是一个城市与一个领域的高端对话,一次深度的社科人文普及,一场人文盛事的氛围营造”,市社科联社科普及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设立“师说”的初心,也是活动的基本定位。
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师说”先后邀请了单霁翔、冯骥才、毕飞宇、郎平、李前宽、麦家等6位各领域的专家大咖和杰出人物登上“师说”讲台,一场“师说旋风”席卷苏城,分享类讲座这种全新的社科普及形式征服了广大的苏州观众。
“师说”以“大师讲,市民听”的方式,抓取社科人文热点话题,达到了“曲高和众”的效果,促成了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融合,碰撞出了更多的火花。据了解,6期“师说”的线上视频播放量已超750万。
旨在“知晓苏州、通达明理”的“知苏达理”社科普及惠民品牌,在近2年的时间内,推出了一批社科讲座,开展了一批普及活动,完善了一批优化机制,建设了一批载体阵地,实现了讲座多元化、活动品牌化、载体系列化、宣传矩阵化、机制体系化的“五化”社科普及工作“苏州模式”。从而使以“知苏达理”为核心品牌的苏州社科普及系列活动,直面民众对社科人文素养的需求,从形式、内容到载体都进行了创新提升,苏州的社科普及从“曲高和寡”迈向了“曲高和众”的发展新时代。
(苏报记者 朱琦)